MAX 专访 | 张梁:普通人也可以做不普通的事
“14 + 7 + 2” ,又称探险超级大满贯,指的是登顶地球上全部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险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
美国阿拉斯加时间 2018 年 6 月 7 日 17 点 39 分,中国登山探险家张梁成功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第一次的 “14 + 7 + 2”
张梁在迪纳利峰峰顶
目前全世界只有 2 个人完成了这一挑战,已故的韩国探险家探险家朴英硕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张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梁花了整整 18 年,35 次攀登,26 座雪山,4 次山难,9 次下撤。
张梁在农行总部接受采访
在张梁老师登顶迪纳利峰的一周后,我们很有幸的在中国农业银行的总部见到了刚刚归来的张梁老师,听他讲述了 “14 + 7 + 2” 背后的故事。
最后的“1”不比珠峰容易
● ● ● ● ● ● ●
早在去年的 10 月,张梁就完成了 “14 + 6 + 2” 的挑战,而最后的这个 “1” 就是北美洲的最高峰 —— 迪纳利峰。
尽管迪纳利峰海拔只有 6193 米,但听完张梁老师的讲述后,才会发现其攀登难度与珠峰相比,可谓有过之而不及。
攀登迪纳利峰必须克服两大艰难点:一是相对高度,二是极寒多变的天气。
从大本营到迪纳利峰顶峰的垂直相对高度为 4000米,超过了珠穆朗玛峰,攀登路线更为漫长复杂,几个营地间的海拔提升很大。
同时迪纳利峰所处的纬度极高,靠近北极圈,三分之二的山体终年积雪,虽然夏天有极昼现象,但迪纳利峰四面环山,到了晚上温度依旧会低至 - 35℃。
张梁说自己以前登 8000 米的山,穿个连体的羽绒服就能搞定了,但迪纳利峰不一样,白天日照的时候非常热,穿个薄衣服就够了,但太阳一下去就是巨冷,所以光是羽绒服每个人就带了四件”
除了羽绒服还有御寒帐篷、睡袋、技术装备、安全带、冰镐、燃料汽油、炉头 …… 都得带上,张梁一行四个队员 + 2 个向导,携带了 1 吨重的物资,分到每个人身上就是 150 多斤。
张梁在攀登迪纳利峰
“整个队伍里我年龄最大,54 岁,但我不比他们少背一斤东西” 说起这段时张梁很自豪。
“我们带去的登山包都被他们 Pass 掉了,不能用,要租他们巨大的一百多升的包,然后拖着雪橇,分配物资,每个人都一样的,这也是我特别感慨的。
我登了18 年山,这是我背的最重的一次。”
除了每个人都得背负上白斤的装备和食物前行,恶劣的天气也对张梁一行人造成了困扰。
到海拔五千多米处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仅为海平面的 42%。山间还不时的笼罩在浓雾中,层层冰盖掩住山体,无数冰河纵横其中,一时失足就会陷入冰缝。
并且和其他一些线路不同,迪纳利峰是在保护其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少开发,所以有修路的地段很少,只有在特别危险的地方,才会打上一些锚点。
所以在 3 号营地后,整个攀登的难度陡然增大,坚硬的冰壁、旁边就是万丈深渊的陡峭山脊,每个人都挂着一大串的快挂,打着锚点艰难的前进。
张梁冲顶迪纳利峰
回忆最后这段冲顶经历时张梁说七大洲里除了珠穆朗玛,甚至珠穆朗玛的强度都无法跟迪纳利比。
“最后的冲顶阶段,连续的高强度,每天都是咬牙坚持;尤其是最后回来的时候,有一段叫心碎坡,走来十几个小时,最后回到大本营都快疯了,赶紧搭帐篷睡了两小时,之后飞机来了收拾就赶紧走了,所以就处于一个特别赶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状态。当然除了感觉到疲劳外,印象很深的就是山峰太美了,太漂亮。”
顺其自然是我的常态
● ● ● ● ● ● ●
1964 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的张梁,并不是一个职业登山者, 1986 年大学毕业后,张梁就去到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工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为开放的地区,深圳当时也兴起了一股户外热潮,张梁也深受影响,成为中国接触登山运动较早的一批人。
从 00 年的玉珠峰、01 年的慕士塔格峰、03 年的哈巴雪山、04 年的卓奥友峰、05 年的珠穆朗玛峰 …… 张梁说自己其实一直对 “14 + 7 + 2” 都没啥概念。
“我不属于玩命登山的那种人,顺其自然对于我来说是个常态。”
05 年的时候,张梁还抽空去了南极,和王石一起完成了七天徒步 120 公里到南极点的挑战赛。
08 年的时候张梁又选择了 20 天徒步 600 公里的北极挑战赛,用他的话说就是 “05 年太没感觉,没有累到极致,所以 08 年想虐自己一下”
开始对 “14 + 7 + 2” 有念头是 09 年的时候,当时张梁在尼泊尔马纳斯鲁峰的大本营和王石聊天,王石问张梁对完成全球所有 14 座 8000 米级雪山的登顶有没有念头,张梁就随口回了句那就试试。
从那之后,张梁就开始主动的选择那 14 座 8000 米级雪山爬了,一年一座,依旧是顺其自然。
张梁在希夏邦玛
13 年之后,张梁想换个爬山的环境,于是目光就转向了七大洲的最高峰,于是有了 13 年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峰、 15 年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峰、16 年的厄尔布鲁士峰 ……
这个期间,张梁还多次进行了环球航海,总行程 15000 多海里。
在张梁看来,这些经历都只是自己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体验,自己想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好。
放弃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 ● ● ● ● ● ●
2017 年号称世界登山界最强的“瑞士机器” Ueli Steck 遇难一事,着实在登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户外运动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在张梁接近二十年的攀登生涯中,也不止一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 年攀登尼泊尔道拉吉里峰,下撤途中发生意外,张梁所在的 6 人分队有 3 人遇难。
2012 年张梁挑战难度极大的马卡鲁峰时在此遇上山难,下撤时迷了路,在山上断水断粮困了十几个小时才下来。
2013 年挑战干城章嘉峰时,冰崩频繁出现,整只队伍严重缺氧和极度疲乏,最终 5 名队友遇难。
2015 年挑战安纳普尔纳峰时张梁第四次遇上山难,一行人在黑夜中迷了路困在了海拔 7000 米的地方,队员体力严重透支,意识模糊,最后还是依靠张梁不惜消耗自己的体力,不断的唤醒大家,最终熬了过去。
2015 年张梁在安纳普尔纳峰遭遇雪崩
当然这仅仅只是张梁在登山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几次山难,在攀登的这 18 年中,因为天气或者各种意外情况,他 9 次放弃了即将登顶的机会。
在张梁看来,尊重生命是一切户外探险的前提。
张梁说每个人内心都有魔鬼,都有冲动,都想去做一些挑战的事情,但这一定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范围里的。不尊重生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到真正面对的危险的时候,就只能是一塌糊涂。
尤其是在户外的极限环境下,更多的不是体能上的比拼,而是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挑战,自己面对珠峰放弃了两次,面对希夏邦马三次,安纳普尔纳两次,南迦帕尔巴特也放弃了两次。
虽然许多人都倡导 “探索精神” 但在现在科技如此发达,技术如此先进的前提下,很多危险都是可以避免的,那种不惜生命、不顾一切、违背规律和自然的 “探索” 都是没有价值的。
另外一点是注意细节,张梁说在户外一定要有注意细节、自我调整的能力,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吃坏肚子都不能忽视,在最后冲顶前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而不是最好的状态都花在了开始的时候。
要发自内心的敬畏自然
● ● ● ● ● ● ●
在钢筋水泥的喧嚣都市呆久了,每天都戴着面具生活,也不一定能够真实的表现自己,而在户外就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机会,让你可以去活回自我,张梁说这是自己非常喜欢户外探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7 年张梁在 K2
与此同时,在面对过无数次的危险之后,张梁说自己也深刻的意识到在自然面前自己的微不足道。
“敬畏自然不是一句口号,我是发自内心的,在自然面前,人还不如一个蚂蚁,所以我根本不会用征服两个字去形容。
我们能做的就是敬畏自然,学会怎么样去和谐相处去亲近。
包括这次去到迪纳利峰,真的太美了,我们在山上的的垃圾全部都要背起来,当地的环保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么美的雪山,没有垃圾,非常干洁净。
包括平常我每天都是走路上下班,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不停留在口号上,实实在在的把这些小事做到,你就已经是给社会给自然做的最大贡献了。 ”
除了发自内心的敬畏自然,张梁不遗余力的感谢自然。
2005 年他奔赴南极 7 天徒步 120 公里,呼吁社会关注生态环保,最终为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基地募集了百万资金。
每次探险张梁都会在胸前揣上一台相机,用来拍摄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广阔无边的海洋,甚至暴怒的北极熊、突如其来的雪崩等,通过这些自然绝景,唤醒人们的公益之心。
张梁在迪纳利峰拍摄的风景
探险回来,张梁也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分享会,向媒体、向社会、向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自然。
“14+7+2”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 ● ● ● ● ● ●
这次完成 “14+7+2” 的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也让张梁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甚至也顺带让其他不少尚在挑战 “14” 的人也走入大众的视野中。
在张梁自己看来,“14+7+2” 只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环节。
“14+7+2” 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对自己,而是代表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更代表了中国现在整个国家要展示的一个状态。
“在世界各地的探险过程中,我也是到处接触,到处交流,跟他们(外国人)交流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他们看我们中国人的感觉或心态。
但完成这个 “14+7+2” 后,我能感受到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心态,甚至听他们嘀嘀咕咕说话,他们很难想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14+7+2” 是天方夜谭,中国人还有一个人能完成,这种感觉我觉得太自豪了。”
张梁和他的朋友们
实际上从 2000 年之后,中国的民间的攀登也越来越多,张梁说很多攀登的人自己都没听过,这是一件好事。
“登山探险跟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就像日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登山很厉害一样,咱们国家经济或者是说国力强大,民间的登山者登山活动才会像雨后春笋一样。
另外一点就是城市精神的作用,深圳有 20 多个登山了珠峰,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深圳很多年轻的登山者也不是很有钱,但他们仍然选择去登,城市精神在这里面起了很大作用。
无论是出于自内心还是出于其他方面,我觉得最起码走出这一步已经是非常有意义的。”
普通人也可以做不普通的事
● ● ● ● ● ● ●
脱离了户外的探险生活,张梁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小时候非常的内向,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是很少主动去说话表达,用北方话说就是 “三棍子打不出闷屁” 。
分享会上的张梁
“自己有时候也会在想,好像在做梦一样,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石家庄出生长大,然后深圳工作学习,这个反差我觉得特别有有意思,可能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竟然实现达到了,就特别的开心。
我想传达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做不普通的事,让更多的人树立信心,给自己勇气,然后能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的意义远远大于我登个山。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登一座无形的人,挑战自己的人生高峰,这个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有形的山容易征服,心中的山峰是最难跨越的 ”
现在张梁已经 54 岁了,但在他自己看来和年轻人并没有太大差别。
每天走路上下班,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听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已经没什么障碍;事无巨细的办公室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体重保持在 70 公斤内 “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跑马打羽毛球,依旧可以虐翻一群年轻人。
张梁说自己是这样看待生活工作和户外探险之间的关系的 “你首先要认真面对,积极对待工作,用心把工作做好,才能够更好的去做别的事情,你把自己做好了,自然而然有人帮你”
写在最后
● ● ● ● ● ● ●
在中国最早一批玩户外人中,张梁不算最早的一个,但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张梁可能是唯一一个。
徒步进山一百多公里的 K2 的线路,张梁走了十趟,走到最后已经是一种煎熬了,但张梁说自己依旧要走,不走就没法攀登。
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次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要怎么抓住,从张梁身上我们都该学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