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春之地
  • 户外圣地
  • 西部神游
  • 运动类型
MAX户外 文章 登山前训练,有哪些误区需回避?

登山前训练,有哪些误区需回避?

雪线之上 楼 主

2020-06-03 16:57:58

0 0

@scarpa


并非所有付出都有回报,只有方法正确的付出才有回报。



准备高海拔攀登或走长线时,山友们都会进行训练,期望让自己体能提升,胜任即将进行的路线。


但训练这件事像投资一样,并不是投入就会有回报的:练了几个月甚至半年,有人进步不大,甚至还有人越练越差…… 


付出没有回报,是因为走入了误区,以下这段话是最好解释:


“运动训练活动自有其内在规律在起制约作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遵循了规律时,人就得到一个成功的回报;违背了规律时,人就要遭受失败的惩罚。”

《关于体能训练原理的思考》刘忠武 《体育学刊》


所以,我们准备了这份“避坑“指南,悉数八大误区,深入探寻背后原因,帮助各位山友在训练时获得提升。


千万别以为训练没效果的人都是懒,前四个误区都是太努力导致的。


误区一:生病或状态不好时坚持训练

有时,登山训练长至数月,遇到生病或状态不好实也寻常。但很多山友或认为”小病无所谓、出出汗就好了“,或担心”荒废之前训练的成果“,仍然坚持训练。其结果却是:不仅达不到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其他疾病。


生病时达不到训练强度——要想达到体能的提升,是要“动真格的”,只有强度接近一定的强度,才会有提高,比如耐力训练,至少达到最大心率的70%-75%才有效果,所谓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生病时,由于身体不适,运动往往达不到有效强度,还不如不练。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要想提高某一方面的运动水平,训练强度就必须达到或接近该方面的能力的极限,然后进行充分的休息恢复。

(美)康奈利《登山手册》


心率达到一定值,训练才有效果,所以带病训练通常适得其反。

强行训练有可能导致疾病——身体不适时,如果强行让身体运动起来并达到一个强度,可能让身体对病毒的防御力减弱,加重病情。比如心肌炎,本来感冒病毒和免疫力正“激战中”,但强行训练却削弱了“免疫力大军”,给“病毒部队”一个可乘之机,一下“攻陷”了身体。


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如发热、剧烈运动……,通过某些发病机制,导致本病。

韩荟.急性重症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


例子很多:小伙子曾涛(化名)就在感冒发烧时,想“多出点汗把病毒逼出来”,每天一阵猛跑,跑出了心肌炎(荆楚网)。而16岁男孩得感冒,一周后以为自愈参加800米跑,当场呼吸心跳停止,抢救后复苏,诊为心肌炎(ETtoday新闻云)。健身教练韩冰感冒后得心肌炎猝死,让人惋惜,感到“太残酷了”(新华健康网)


除了带病训练外,带伤也是不对的。


误区二:带伤训练

一不小心拉伤、崴脚后,有些山友觉得小伤没事,不甘心下场就带伤训练,或伤还没好全,就回来训练,却不慎把小伤“酿成”大伤、化为老伤,训练深受影响。只有处理受伤,并充分恢复,才不会让受伤变为登山的绊脚石。


训练本身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带伤训练会加重受伤——带伤训练会使伤加重是因为:受伤部位原本用不上力,于是身体让其它部位替代受伤处完成运动,结果使替代部位受伤。


训练本身就会在身体上产生小损伤,平时这可刺激体能提高,但受伤后却是“雪上加霜”,可让轻微肌肉拉伤变为肌纤维撕裂。受伤肌肉用不上力,附近肌肉群就要“帮它”使劲,使动作扭曲,容易拉伤替代肌肉,这是身体的“代偿”。


带伤训练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加剧伤痛


受伤的部位没有恢复,训练是无效的——藏于体内的能量,受伤后会暂时“休眠”,不能发挥,这时训练基本没有用。比如《登山手册》就推荐,在大强度的间歇训练后,身体损伤一定要数天时间来彻底恢复调整。


你需要数天时间的恢复调整才能彻底复原。如果不等身体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轮的间歇训练,只会适得其反,对身体造成损伤。

(美)康奈利《登山手册》


除了带病带伤训练外,训练勤奋的山友还容易走入不注重恢复的误区。


误区三:不注重恢复

山友们常被登山精神激励,会时刻毫不松懈地严苛训练,对“追求更强”上瘾,导致身心过于紧绷,反而错失了恢复放松带来的成长,致使训练没有效果。


所以,恢复和训练同等重要,大强度训练后,身体组织是因为修复生长才变得更强,也只有充分恢复,训练才能保证质量。


运动能力提高的过程基本是:运动—恢复—运动—恢复。其中到达运动极限后恢复产生的超量恢复是运动能力提高的关键。

陈辉.浅析运动领域中的放松训练[J].决策探索(下),2019


饮食恢复——把训练比作“建设大楼”,饮食就是“提供建筑材料”,训练大量消耗下,身体需要更多营养来“搭建”。尽管对营养需求的种类繁多,但只要训练后注重补充,搭配丰富,日常菜肴可大致满足,而训练后节食则会营养不良,训练失败。推荐


  • 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可加速肌肉修复;


  • 补电解质使你免受肌肉痉挛;


  • 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有助于平衡血糖,使碳水化合物燃烧更耐久;


  • 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如樱桃)可抗炎,减轻肌肉疼痛与损伤(不少运动员都喝果汁)


  • 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可扩张血管,使其在锻炼后放松。


营养膳食和体能训练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没有主次之分,否则事与愿违。

伊士礼.体能训练与营养膳食的关系研究[J].田径,2017


休闲放松——传统方法有按摩、好好睡觉以及散步骑行等。按摩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使疲劳快速消除。睡眠时,机体运动降到最低水平,合成代谢能力增强,先前训练消耗的物质逐渐恢复。


休闲散步与骑行(心率维持在无氧阈的60%-70%)可提高肌肉废物代谢,消解酸痛。《极限登山》中,也提到“看电视与垃圾侦探小说、喝点啤酒”来恢复,有时这些的确不可或缺。


按摩可以使用时下流行的筋膜枪,有不错的放松效果

沐浴——训练后,沐浴可舒展肌肉、降低乳酸量、放松心情。热水浴(理想40℃水温,20min内)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新陈代谢,消解疲劳;冷水浴可缓解训练后肌肉酸痛的发作;温水浴有镇定心情的效果;泡澡时,浮力使人有疲劳消除感。([1]徐世刚.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疲劳与体能恢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2);[2]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


热水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冷水浴能够缓解肌肉酸痛


误区四:训练过度

很多山友希望速成,把强度一下加太大,或花费大量时间训练、频繁地训练,就会导致过度训练,这样做效果不一定好,还容易受伤。


没有循序渐进——强度一下加大,训练时也许“很爽”,成就感十足,但超出肌肉、关节的承受能力,很容易受伤,而且长时间不能恢复。


正确做法是:应该考虑肌肉、关节的能力逐步提升,每次强度提高的范围在上一次的5%-15%,比如这次训练是20分钟,下次就可延长2-3分钟。通常,技术攀登每次增加不超过5%。跑步每次增加不超过10%。徒步和基础攀岩的话,每次增加不超过15%(数据来源:《登山圣经》)


时间过长会导致强度不足——只有训练达到一定强度才有提高效果,时间过长变得疲惫,强度衰减到很弱,就是耗时间又没用的。就像超长距离、太疲惫的徒步,不适合作为提高体能的训练。


如果时间太长,就无法达到足够的强度,起不到提高作用,长跑选手把这样的训练称为“垃圾里程”。

(美)康奈利《登山手册》


频次过高,肌肉无法恢复——肌肉训练太频繁,锻炼受损的肌纤维就无法恢复。训练后该有明显肌肉酸痛,预示肌纤维上被磨练出小损伤,这样才可刺激肌肉增长,休息几天时间,酸痛基本消失后,可进行一些小负荷训练来加速恢复,酸痛彻底消失后,再进行大强度训练((美)康奈利《登山手册》)


体能的恢复与提升,都是肌纤维的超量效应而产生的,缺少超量效应的体能训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能在一定水平上,而很难有提升。

王素红.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训练路径剖析[J].科技风,2020


除了以上四种误区,过于勤奋和执着导致的还可能进入以下这种误区。


误区五:追求大肌肉块

有些山友在力量训练时希望有一身像拳王泰森样的大肌肉块,让外形更有魄力。因此肌肉训练时故意加量,迫切渴望增肌,却不知这样阻碍了登山体能的提高。


肌肉体积过大会增加体重——登山肌肉并不需要太大,否则一定会增加体重,使消耗变大,而体重越大,攀登需要能量越多,最终结果就是登山时反而可能更费力,体力降低,所谓过犹不及。


Alex全身并没有大块肌肉,但力量和速度都很强

肌肉体积大不一定会增加力量——单纯使肌肉块增大,力量不一定增加。肌肉训练次数太多,肌纤维的宽度增大和肌细胞中液体增多,导致体积增大,但肌纤维中供能的“发电站“线粒体被稀释,使肌肉更易疲劳。但若强度够大、次数合适,可以使肌肉力量大且体积较小((美)康奈利《登山手册》)


相比前述五种误区,以下三种更容易出现在新人身上。


误区六:没有针对性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训练如果漫无目的,缺乏针对性,也不会有收获。一般训练主要提升以下三方面:

 

最大摄氧量——是指最大运动时使用氧的最大速率、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 )的指标,该指标越大,心肺向肌肉运输氧的能力就好,可以更耐久地有氧运动而不疲惫。


最大摄氧量一般通过间歇训练来提高:间歇训练可短时间燃烧大量热量,提高心肺耐力较快。先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训练(心率约在你最大摄氧量对应心率的85%-100%),再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关键在于达到足够的强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间歇训练举例:一组设为冲刺跑(或骑行、游泳)30秒再慢跑3分钟;或全速跳绳1分钟再慢跳2分钟;或动作标准地快速做俯卧撑(或引体向上)20秒,再休息2分钟;重复5组。训练前1小时可少量进食,一周做1-2次即可,每次间隔2-3天,坚持数月才有效果。


变速跑能够提升最大摄氧量

无氧阈值——是登山耐力的有效衡量,指长时间保持乳酸很少的运动强度值。在无氧阈值内,身体可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输出能力,一旦超出无氧阈,乳酸就会大量积累,肌肉能力下降。


无氧阈值一般通过连续运动来提高:连续训练时,强度需保持在无氧阈值对应心率附近(普通人大约为最大心率的70%-75%),并尽可能坚持一段时间(不宜超1小时)([1](美)康奈利《登山手册》;[2]Ghosh Asok Kumar. Anaerobic threshold: its concept and role in endurance sport.[J]. Malay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04,11(1).)


连续训练举例:低中高强度皆可,比如慢跑(或骑行、游泳、登山)10公里以上;或中速跑5-10公里;或全速跑800米。更换项目可以避免枯燥,比如轮流训练跑步和游泳,周末山中徒步半日。


慢跑,中速跑,全速800米都能够提升无氧阈值

肌肉力量——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韧带和骨骼并改善关节,减少受伤可能。


肌肉训练需要适合的负荷和锻炼组数,才能增加力量。据研究,组数以3-6组为佳,每组内设定重复动作在1-5次,以能满足要求的动作完成一组的最大负荷来训练,对力量提升较为显著(马晓宁,赵启文.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进展研究[J].心理月刊,2020)


误区七:训练前不热身

有些山友很容易受伤,因此训练总是不连续,也是训练没有效果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需要热身——把肌肉想象成弹性“橡皮”,日常办公学习时冷却松弛,不热身就做高强度训练,未伸展的橡皮可能扯断变形(发生损伤)。


热身主要是改变体温并增强柔韧,使心率与血液循环加快、神经更敏感、代谢水平提高、肌肉更灵活且关节被加固,让运动更有“经济性”。热身最好“先暖起来再拉伸”,比如先慢跑使体温升高,再拉伸肌肉效果更佳。拉伸不用太过,以“不适但不疼痛”为度,热身后心跳加快、微微出汗即可。(来源:[1] Shellock F G, Prentice W E. Warming-up and stretching for improved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prevention of sports-related injuries[J]. Sports medicine, 1985, 2(4): 267-278.;[2] 吴雯雯.拉伸在热身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6,38(02))


很多伤痛是因为训练前不热身,不拉伸导致的

误区八:训练后不降温

相比热身,降温常被忽视,很多人因此受伤。


为什么需要降温——激烈运动后身体高速运转,需要逐渐降低强度过渡到休息。降温包括先慢走、再拉伸、然后补水等。运动时,心跳加快以充分供氧并保持血压,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身体释放激素,如肾上腺素。若立即停止,到达心脏的血液迅速减少,就会头晕眼花,引起潜在心血管疾病,严重导致休克。


并且,体内仍存留很多激素可能导致失眠,温和降温使身体释放对抗肾上腺素的荷尔蒙,给你运动后的好睡眠。此外,未经降温拉伸,肌肉骨骼损伤增加,而运动后组织温度升高,是提高柔韧的好时机。(PhysioRoom.Introduction to Cooling Down.)


了解训练背后的规律

正如文章开头的玩笑:训练就像投资,错误的方式是会“赔本"的。如果训练没有获得“回报”,那一定要理性分析原因,看看进入了那个误区;如果训练已经获得成效,也应该了解背后的道理,从而获得更好的提升效果,正如这句话所说:


遵循规律,有自觉笃行与侥幸偶合之差别;违背规律,也有明知不可而为之与认识偏误所导致之区分。

《关于体能训练原理的思考》刘忠武 《体育学刊》


                                                                           

MAX户外移动版

© 2014 -2024 lis99.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 B2-20171521

京ICP备  130068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