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春之地
  • 户外圣地
  • 西部神游
  • 运动类型
MAX户外 文章 登山时,如何判断还有多久到营地?

登山时,如何判断还有多久到营地?

雪线之上 楼 主

2020-06-03 17:17:57

0 0



运用科学计算,解决登山圈的另一个灵魂拷问。


雪线之上出品

登山圈两大灵魂拷问,除了“为什么要登山”外,还有一个:

还有多久到营地(终点)?

两个问题都有灵魂回答:前者是“因为山在哪里”,后者则是:

还有5分钟!

两个回答都是那么的深邃且富有哲理,让人听完以后陷入沉思…… 针对第二个灵魂拷问,今天准备严肃、认真的回答一下,到底还有多久呢?

这个答案很有用,顺手就能举出很多例子!

选营地——实际登山时常纠结这样的问题:一个近的普通的三星级营地,一个远的风景好的五星级营地,去哪个?去近的,玩的不尽兴;去远的,担心走夜路。如果能估算出到达时间,就好决定了。

做计划——露营和长线做计划时,早晨几点从营地出发、中午路餐多久,风景好的地方可以玩多久,这一系列事情的决策是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能科学客观的估算,安全系数能够极大提升。

走线遇到美景,当然是希望多玩一会,甚至当晚就住那里,@Kraig Adams

判难度、估风险——每个路线攻略都可以告诉里程、爬升、路况、营地状况,但,自己能否胜任却无法告知?如果能够科学估算每天的路自己要多久走完,心里就有底多了。

到达时间,真的可以估算?——应用的场景多的不胜枚举,但问题是影响到达时间的因素太多了:气候、负重、路况、状态、技术、爬升等等,真的可以估算吗?

确实可以。首先,影响因素虽多,但真正重要的不过2-3个;其次,对结果并需要特别精确,预估8小时,实际7.5小时或者8.5小时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这个结果已经可以指导行动了。

说了这么多,估算重要性详细已经有了解,下面讲述如何估算。


步骤一:获取单日里程和平均速度
两者共同反映了登山者在“走”上花的时间,其中单日里程通过查询获得,平均速度可以通过经验和测量获得。

单日里程——一天之内,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进距离。登山走线时,当晚的营地或者是终点是有计划的,所以每日的里程基本是固定的,且可以预先通过轨迹、攻略、咨询领队等查询到。


平均速度——走平缓山径的速度。走路看起来很随意,中途还随时可能休息,但时间拉长到小时来看,其实步幅、步频都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轻装徒步速度4公里/小时,重装徒步3公里/小时。

背小背包走平缓的山径:3~5公里/小时 背重装备走陡峭的山径:2~3公里/小时(《登山圣经》)

平均速度指走平缓山径的速度,@Kraig Adams

平均速度包含了路上这类小休息的时间,@Kraig Adams

接下来,还需要获取路线的每日爬升数据以及自己的爬升速度。

步骤二:获取单日爬升和爬升速度
两者共同反映了登山者在“爬”上花的时间,其中单日爬升通过查询获得,爬升速度通过经验和测量获得。

单日爬升——是指每天垂直高度爬升的总和。比如某条路线,当日需要翻过两座小山,一座山从起点到山顶垂直高差400米,一个山坡从起点到山顶垂直高差900米,当日爬升两者相加为1300米。和里程一样,爬升数据也很容易获得,攻略、轨迹都有记录。


爬升速度——通过山径上升一定垂直距离耗费的时间。虽然每座山的坡度不同,每次重量不同,但爬升速度也是有规律的,一般轻装爬升速度300米/小时,重装则是150米/小时。参与计算时,需要换算单位为公里/小时

背小包爬中等坡度山径:300米/小时。 背重装备爬中等坡度山径:150米/小时。(《登山圣经》)

爬升速度指通过山径上升一定垂直距离耗费的时间,@Kraig Adams

有了以上介绍的这两个参数:里程和爬升,用下面介绍的这个方法,就可以预估还有多久到营地了。


菲利普法估算法
登山时,时间耗费主要是在平缓路上行走或者是爬坡两大部分,如果能把爬坡”折算“成平路,那估算到达时间就可能了,以下介绍的这种方法就是这个思路。

方法详解——2008年,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菲利普教授(Philip Scarf)提出了一个估算时间的方法:预估时间 = (里程 + 7.92×爬升)÷ 平均速度。

该方法,利用7.92这个系数,巧妙的将爬升“折算”成了平路。这个估算方法还没有确定的中文名,所以我们以发明者的名字给它取了中文名:菲利普估算法。

单说理论太枯燥,下面举例说明。

使用举例——假设某位山友,轻装走平缓山路是4公里/小时。一天阳光明媚,她前往郊区走一条里程15公里,单日爬升1000米的轻装徒步线,则预估行走时间为:

5.73小时 = (15公里 + 7.92 × 1公里)÷ 4公里/小时,即5小时44分钟。


为简便,可以把系数7.92换成8,因为实际使用时对时间要求不那么精确,这样不用计算器,心算即可完成:

5.75小时 = (15公里 + 8 × 1公里)÷ 4公里/小时,即5小时45分钟。


简便的计算出时间后,这位山友可以根据这个数据来安排自己的饮食、装备了。

估算方法的弱点——有经验的山友也许已经发现这种估算方法的弱点:登山时有些“难搞”的路段,比如钻一段密林、过一段河流、爬过一段石海等等,这种路段可能没有多少爬升,但是非常难走。

这种“拿脸开路”的路,无疑行进速度是低于平均速度的,@Outdoor Research

菲利普教授的估算方法已经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但是“难搞”的路段没有被“折算”进去,会影响结果准确性,如果你走的路线有不少这种路段,就要考虑以下的估算方法。


奈史密斯法:
这种估算方法考虑了平缓路段、爬升、困难路段,相比菲芘普法更复杂一些,但也更精确一些。

奈史密斯法——早在1892年,苏格兰登山家威廉W·奈史密斯(William W. Naismith)就提出了这个估算方法:预估到达时间  = 平路里程 ÷ 平均速度  + 困难路段里程  + 爬升 ÷ 爬升速度。

理论枯燥,举实力来说明。

举例说明——假设一位山友重装徒步速度为3公里/小时,爬升速度为0.3公里/小时(即300米/小时),周末天气晴朗外出露营,第一天里程为10公里,爬升600米,钻密林路段1公里,频繁过河路段0.5公里,则根据奈史密斯法预估时间为:

6.83小时  =  10公里 ÷ 3公里/小时 + 0.6公里 ÷ 0.3公里/小时 + 1 + 0.5,即6小时50分钟到达营地。


方法弱点——奈史密斯法虽然考虑了困难路段的时间耗费,但实际使用时困难路段里程并不那么容易获取,因为困难路段可能很分散,每次只出现一小段。还有一点就是它相比菲利普法复杂一些,可能要掏出计算器算一下, 而不像是菲利普法,直接心算都可以。

两个方法都讲完了,估计这时候你已经有疑问了:我自己的速度是多少呢?

接下来教你怎么测出自己的数据。

测自己的速度
两个估算方法都不算复杂,要想科学运用离不开正确的数据,尤其是平均速度和爬升速度。

平均速度——如果你懒得自己测量,轻装徒步可以使用4公里/小时这个数据,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重装徒步一般是3公里/小时。如果体能偏离大众水平,则需要自己测量:

  1. 找到一段长的平缓的山路,按照平时的行走和休息方式走两小时;


  2. 行走时用导航App记录实际行走里程,两小时后,平均速度 = 里程÷2。为求结果准确,可多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爬升速度——如果懒得自己测量,轻装的平均数是0.3公里/小时(即300米/小时),重装的平均数0.15公里/小时(150米/小时)体能很优秀或者很弱的人,需要自行测量:

  1. 找到一座连续爬升,且爬升值600~800米的山峰;


  2. 从开始攀登时计时,登顶后计算爬升速度 = 爬升 ÷ 登顶耗时。



考虑实战情况
实际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干扰因素,需要在使用时灵活调整。

考虑休息时间——平均速度和爬升速度测量时已经把中途短暂休息的时间算进去了,但是中午路餐、碰到美景拍照留恋等大休息的时间是没有计算的,做计划时应该要预留出这部分时间。


登山遇美景,留恋驻足是常事

大队伍会降低效率——队伍每增加一个人,行进效率会下降至少1%(《登山手册》克雷格·康纳利著)。所以,如果是15人的中型队伍,估算时间时就应该再增加15%才比较准确。

天气和海拔影响——下雨、大风以及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都会影响平均速度和爬升速度,如果行程遇到不好的天气或是高反严重,都应该根据当时的平均速度和爬升速度来估算到达时间。

天气恶劣会降低移动速度


估算的意义
风险常常来自于突发情况,提前预估到的事情,哪怕只是想了一下,脑子里绷紧了风险抵御的那根弦,都可以起到风险抵御的作用。

预估到达时间的意义就在于此,利用前人的智慧,只需通过简单四个参数,就可以快速估算出到达时间,根据这个数据,登山者可以:

  • 做计划时,营地设置更合理、物资携带足够;


  • 偶遇突发情况时能够科学决策:营地是否要更改;


  • 遇到危险时能够正确判断:下撤需要多久,下山求援是否来得及等等;


                                                                               

MAX户外移动版

© 2014 -2024 lis99.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 B2-20171521

京ICP备  130068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