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九天九夜攀岩上华山,爬了二十年的他如何看待这项运动丨MAX探索客
点击上方观看原创专访视频
攀岩圈的人都习惯叫他王二,1999年开始接触攀岩,是国内较早一批玩攀岩的老炮儿了。从最初的运动攀到后来的大岩壁攀登,王二在昆明开过攀岩俱乐部,参与过很多攀岩线路的开发,近几年,更是成为国内大岩壁攀登的顶尖岩者之一。为推动中国攀岩,特别是大岩壁的攀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重要的探索。
莲花塔 摄影 rocker
不同视角看世界
每次跟王二聊天儿,都是一件愉快的事儿。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无论聊起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从不会冷场。尤其是对于攀岩,你更能从王二的每词每句中时刻感受到他的热爱与执着。
王二从1999年开始接触攀岩,一下子就着了这项运动魔,此后再未曾远离。他曾经在昆明经营一家攀岩俱乐部,由于那时攀岩的人少,可以攀爬的线路也不多,于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小伙伴爱上攀岩,王二一边学习提升自己的攀岩技能,一边在云南开了很多的攀岩线路。“那时候条件不好,攀岩的装备在昆明都不太容易买到,只有到了北京、广州才能买到基本的安全装备,开始没有正经攀岩鞋的时候穿着解放鞋就上了。现在想想,当年如此缺乏装备的情况下,竟锻炼出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定线员。”因为攀岩项目没有真正被大众认知,还闹出过不少误会,2003年开始,王二和同伴一起想要在昆明西山开辟大岩壁路线,由于时间没掌握好,天黑还没有登顶引来了救护车和消防车。第二年春节过后,几人再接再厉,终于开出了云南第一个多段式大岩壁攀登路线并命名为“鲤鱼跳龙门”,这对当时的攀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王二来说,是攀岩给了他看待世界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大多数人的世界都是平行的,而对他来说,只有当指尖触摸到岩壁上,在每一个裂缝中找到不同的支点,挺进下一个目标,你才能感到活着的美好。
莲花塔 摄影 rocker
与大岩壁同成长
真正认识王二是在2009年,那次,他与英国知名攀登者Leo Houlding一起成功首登了华山西峰(北方宗师,V/13pitch/5.12/600m),彼时,大岩壁的攀登在中国还属于极为小众的运动,国内攀岩者很难有人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攀登,而大众对此的认知更几乎为零。这次华山西峰的首攀,是以大岩壁攀登经验丰富的Leo领攀为主,王二主要是跟攀,负责收整器械清理路线。正是这次与经验丰富的大岩壁攀登者的合作,给王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学到了很多大岩壁攀登的经验与技巧。真正认识到,大岩壁攀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真正决定去攀爬的时候,从对目标的了解到各个事项的准备,需要很多非常细致的前期准备。这也给他今后的攀爬指明了方向。
这次华山西壁的攀登,可以说是华山真正现代攀登的开始,更多的攀登者也由此对大岩壁攀登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多人开始了对大岩壁的探索。
2010年7月,王二和老友伍鹏、老向三人一起成功登顶了扎金甲博,创造了当时中国高海拔大岩壁攀登的历史。王二曾说,自从2009年路过扎金甲博后,就觉得这个美丽得无法言喻的地方始终有一种力量在召唤着他。这一次,他们好运地抓住了唯一的天气窗口,在岩壁上花费了约10个小时的时间而成功登顶。这次攀登,让王二认识到效率在大岩壁攀登中的重要性,而经验则是效率的前提,体能是保障,攀爬能力是基础,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岩壁攀登者,这些都是必不可少。
鹰嘴岩 摄影 Griff 杨帆
大岩壁的对王二的诱惑越来越难以自拔,2013年,王二又跟几位搭档一起来到了四川的鹰嘴岩——同样是高海拔大岩壁的攀登,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四川的双桥沟这个著名的攀登圣地进行攀登。选择鹰嘴岩,仅仅是因为偶然间看到的一张照片吸引了他的目光。此前能找到的记录,就是一支瑞士的队伍完成过它。双桥沟的气候出了名的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攀登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攀爬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王二之前从Leo那里获得的一些经验以及此前自己攀爬的积累,使得他的攀爬效率和处理路线的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这也让攀登的成功多了一些保障。
2015年攀登华山 摄影 Griff
再临华山
任何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说起自己刚开始攀岩的时候,王二嘿嘿一笑:“每次去攀岩心里都会莫名地觉得刺激,出门之前总会尿急。”当然,随着时间的积累,王二的攀爬技术不断进步,经验不断丰富,最重要的是他对于攀岩这件事儿的执着,使得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当初这种窘迫的感受早已不在。所以,面对挑战时,害怕也好,窘迫也罢,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作为一名攀登者,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千锤百炼,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2015年攀登华山 摄影 Griff
2015年,王二又招呼了几位国内顶尖的攀登者组成四人小组,经历了九天九夜的奋战,经历了暴雨、大雪,克服了饥饿、疲惫,战胜了恐惧、困难,终于登临华山之巅,在南壁成功攀登了一条长690米新的路线。他说:“从第一次跟着老外攀爬华山西壁,到第二次我们全部是中国攀登者完成了华山南壁,这七年,可以算是我从一名大岩壁的初学者到一名成熟的攀登者的过程。”攀登鹰嘴岩时,王二更多的是作为领攀者,而到了华山南壁,他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充当保障和后勤的身份,把更多先锋攀的任务交给了搭档,让大家都在实际的攀登和判断中不断磨砺,积累经验,很多微小的细节可能会起到决定作用。
“我们特意把时间选在10月底,觉得秋末初冬的时候,少雨水天气好,适合攀登。”王二回想起当时的选择还一脸苦笑。因为,就像是刻意要让这次的攀登变得不平凡一样,他们当时所希望尽力避开的暴雨、大雪、低温都一样不少的纷至沓来。还好命运之神并没有完全抛弃他们,终于给了他们四天的天气窗口,最终完成了路线。而也正是这次经历,让王二在之后的攀登中,更加注重天气预报的提前采集,每一次都提前做好功课。
莲花塔 摄影 rocker
放弃的艺术
2016年,8月3日凌晨3点,远在加拿大育空地区的一个无人区中,王二和搭档Rocker正在攀登高度700多米的莲花塔。而在连续攀登21小时、向上攀登600多米、距离顶端只有60米时,王二在对讲机里,向在他下面约30米的Rocker传达了下撤的决定。他们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理智和责任让王二决定下撤。
莲花塔 摄影 rocker
王二在攀登报告里写道:“当我把头灯打到了最高能量档,照向这似乎无穷无尽的裂缝上方,夜空会被刺破似的往后退缩,但很快稳住了阵脚,牢牢地站住防线,目视范围内0.75 2的裂缝依旧默默延伸而毫无保护站的半点踪迹,而我身上适合保护的机械塞只剩下三个,离登顶还有60米距离。这一刻我的意志和身体同时让我拿起了对讲机:‘Rocker,咱们撤吧!’”
这是一次并没有完成登顶的旅程,但是足够精彩。连续20多个小时的攀爬,让王二和Rocker感到了疲惫,当他们两人决定撤离,做好保护站,绳子挂进ATC,东方已经泛白,突然间漫天的极光,照亮了整个山区。“这一刻,任何言语都显得单薄!”两人心里都是这般的想法。
后来,Rocker说:“那时我在下方看着王二,曾担心他太想登顶,所以会对安全产生不太正确的判断,直到对讲机里听到他说撤退,我才松了口气,这还是我认识的王二,他没有因为想要登顶而忘记我们攀岩的初衷。”
莲花塔 摄影 rocker
作为一个丈夫、一名父亲,王二足够清醒,他给自己一个底线:在无法保证安全的时候,你需要留有遗憾。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与登顶相比,更重要的是爱人和孩子在等待着自己回家。
对于顶尖攀登者来说,身边多多少少有几个已经逝去的朋友,王二曾说:“作为一名攀岩定线员,每开辟一条新的线路,就像我给这个世界又留下了点什么。在2014年我和同伴们在昆明西山开发了一条新的路线,我们叫它‘那一年’,以怀念那些一起战斗过、已经离开的朋友。”“安全”二字在王二的心里,已经被放大成最重要的攀岩规则,“要做一个理性冒险的人,你有权利放弃”。能够抵御顶峰的诱惑,也是一名攀登者更加成熟的表现。
在王二的博客里,每年都会在一位老朋友离开的日子写一些文字,有一次他写道:“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总是心神不宁。现在我已为人父,正努力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待到女儿长大,一定和她分享我们的故事和我们的青春。”
王二如今依然走在追寻攀登理想的路上,今年,在The North Face®品牌的支持下,他又跟知名攀岩者邱红树一起搭档,在攀登历史非常厚重的Dolomite三峰山区域,完成了一条在1933年首登的经典大岩壁路线Comici-Dimai,以此来致敬经典,致敬阿尔卑斯攀登的黄金时代。这也是国人第一次完攀这条550米、18个绳距的经典大岩壁路线。王二觉得,作为一名攀登者,既要去开拓一些未知的领域,比如未登峰、新路线,而更重要的也应该去体验一些旧时代的攀登路线,看看前辈们对攀登的理解,在没有高科技装备的时代是如何完成这些路线的,这都是需要新一代攀登者理解和思考的。
撰文 采访丨格勒
供图丨王二
鸣谢丨The North Face
视频制作丨马上走户外影像工作室
出品丨MAX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