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 #1:孤身绝壁 Alone On the Wal
书名:孤身绝壁 / Alone On the Wall
作者:Alex Honnold、David Roberts
在《徒手攀岩 /Free Solo》上映之前,我便有阅读这本书的想法,但是看到网上对其评价一般,就搁置了。
直到近来,从一个攀友口中获得“值得读”的评价,这才终于下单。
让我迟迟没有下手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合著。
Alex Honnold和David Roberts合影(来自David Roberts的脸书,侵权即删)
除在推广期间被大肆宣传的无保护独攀者Alex Honnold以外,另一个较为低调的作者是David Roberts。
老爷子是一位横跨多个领域,以西方历史、人类学及登山、冒险见长的作家。笔耕不辍,写作多产,生涯延续至现在。放下笔墨、背上行囊时,他又是登山、攀岩的一把好手。
他特别擅长纪实类冒险故事和人物传记,多以登山家或攀登旅程为主题,可惜我目前并没有找他著作的中文版本
“He is particularly noted for his books The Mountain of My Fear and Deborah: A Wilderness Narrative, chronicling major ascents in Alaska in the 1960s, which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form of mountaineering literature. 他的作品尤為著名的是“我的恐懼之山”和“黛博拉:荒野敘事”,記載了20世紀60年代阿拉斯加的主要攀登,這對登山文學的形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来自维基百科
老爷子历年的书籍出版,不包括合著部分(截图来自维基百科,侵权即删)
近几年拜读过一些西方的登山类文学中,各有侧重,各有风味。
有学术气息比较出众和考究的,如一本游山记,也是一本人类登山历史的回顾和深思。也有凶多吉少、惊心动魄的纪实类,荡气回肠的老一辈的探险故事等等,但一本书纵然是一种固定的“口味”。
合著,在我眼里代表两种叙事风格在阅读中轮番上场、不停切换,一个是攀爬者的视角,一个来自他人或者说——评论者,阅读体验会切成片状。
事实也是如此,但又不完全如此。
书中每一个章节一个主题,Honnold和Roberts的文章穿插着进行。
Honnold专注于自我角度出发:微观——一个攀岩者本身进行着笔,他的攀爬细节、思绪和准备、房车生活... ... 而Roberts更着重于讲述Alex Honnold攀登的的宏大,结合历史、采访报道、亲友之口、大众舆论等丰富资料。
老爷子的视角像从历史和社会的洪流中精准俯视,提出的更多是对攀岩进程的影响、对人类户外极限的推动、攀登高度和难度的进化等等。同一件事的更多解读。
这样,一个主观,一个旁观。
老实说,“攀岩爱好者”肯定是购买和阅读这类书籍的主要群体。而,对于没有类似经验和知识作背景支撑的一般读者,这样的文字阅读起来实在太生涩和遥远:
“绳索独攀的麻烦之处在于极其繁琐冗长。要通过一个绳段,你必须上下三次:使用保护点先锋一次,下降一次清除(回收)保护点,然后再“上升”回去(使用上升器攀爬以固定的绳索... )... ... ” —— 来自《孤身绝壁》
或者这样:
“……我撑着夹角的两边开始往上爬,把双脚小心地放在中间裂缝两边的砂岩细小的褶皱上,然后平稳的向上,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现在我用双手抓住裂缝边,向左后方靠,双脚在对面的岩壁上向上走,直到我的鞋底只比我下面的手低两英尺。侧拉感觉有点费劲,由双手的外拉对抗双脚的内推,会产生一种稳定的状态…… ” —— 来自《孤身绝壁》
这些都来自Alex Honnold的部分,涉及特别多各种各样的攀岩专用词汇(要一一解释实在痛苦)、攀岩动作,也有经历过攀岩(甚至作为生活爱好后)才能体会的心理状态。
但是,这本书绝对有“让非攀岩者购买和阅读”的野心。
于是,如何打破攀岩这个独树一帜的户外运动对大众认知的门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题目,这大概就是Roberts成为另一位作者的其中一个原因。有点类似于赛事的解说或后台故事,起到补足和说明的作用。
毕竟,非攀岩爱好者不知道潮湿对攀登的影响,没有切身体会过不同手点脚点的摩擦程度如何左右攀爬者的心理状态,什么是open点,什么是指点,什么是face面,几百米高空dyno意味这什么,甚至对抱石和运动攀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
给一个非攀岩爱好者说:“他可以free solo 13的多段大岩壁线路“,肯定是让人一头雾水。
但如果你说:“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在24小时以内在没有任何保护下连续攀爬完这两座数百米大岩壁的人”,厉害程度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便呼之欲出。
除让众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阅读此书(虽然仍旧有难度),和爱好者能从中获得的攀登启发以外,最好玩儿的部分,要数书中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老爷子和Honnold各自讲述同一个故事——Honnold和登山者Mark Synnot在婆罗洲和其后的数次攀登活动。当事者和旁观者的角度差,让同一件事情有了不同的版本。
Synnot在Roberts的部分,谈到Honnold有别于常人的性格,有两人在一次大胆攀登上记忆的出入,有阿式与大岩壁攀登方式的不同和碰撞,也有攀岩者和登山者对“安全”这一界限划分的难以苟同等等。也让大家切身的了解到为什么Alex Honnold的中间名是“no big deal”。
我对「徒手攀岩」这个主题本身兴趣缺缺,更多是对于一个热爱攀岩并以此为生的岩者的好奇,好奇他的生活模式,好奇他的所思所想,好奇攀岩对他的意义... ... 这本书提供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篇幅有限,虽然并不是全部的答案)。
有些内容让我产生强烈的感同身受,在岩壁上我们拥有类似的思绪和体验,在不同的攀登方式转化中带着同样的困扰和不适应(完全能够理解作为长期驻留在优胜美地,高效地攀登大岩壁的岩者,刚开始接触高山攀登,那变化莫测、十有八九的坏天气时,冗长等待的无聊和失望)。
也让我对没经历过的保护形式——菊绳独攀充满疑惑,更有“看看Honnold,再看看自己,我们的攀爬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感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方的翻译者:乔菁和李赞,都是户外和专业兼备的全才:攀登好手,翻译硕士、法学硕士、北大山鹰社... ... 一点没有掉链子,更为文章添彩。他们在文章最后写下的感想,讲出了很多我的心声,看得连连点头。比如这个:
我希望借由翻译这本书靠近两个愿景:一、让中国的每一种“小众”变得平常;二、让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再有标准答案。 —— 乔菁
总的来说,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在文学造诣上令人称赞的户外作品,大概在作家Roberts的部分能值回一半“票价“,另一半落空。但相信Honnold的部分,能让人了解他的攀岩生活,体会到平实、真实的他。还有,他的文字真的”很climber“。
在此,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户外书籍,在中文市场上发行,真的户外文学稀缺呀~
愿你的热爱,有处安放。
以上
[Chenchen在荒野]的文章皆为个人原创,请勿在未经作者本人允许情况下私自转载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