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记 | 西”游记——记广西科考趣事(二)
此“西”游非彼“西游” 崇左除了丰富的化石资源,对于大众来说也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我是小艾,是北京洞穴探险的队员,我将跟随崔队协助中国科学院广西科考的经历写成这篇“西游记” 接上一篇,有兴趣可听我继续慢慢道来…… 工作组 虽然昨天很晚才到酒店休息,但是大家第二天还是在8:30准时聚集到餐厅,我也是十分佩服这几位外国专家,好像他们从国外过来也并不需要倒时差。大家彼此问过早安,就在早餐时各自聊起今天的工作。 张博士和他的工作伙伴们用流利的英语在交流,他们分别是: 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地质年代学家Kira(一个干练的女人)这次她还带来了她和张博士共同的学生Julien (一个有着荷兰和印度双血统的漂亮小伙子) 来自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地质年代学家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专家Renaud,一个蓝眼睛的法国男人,到哪里能吸引到姑娘们的关注。 Renaud在工作中 还有一位面容慈祥,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古人类学家Russ爷爷,说话总是会呵呵呵的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看见了圣诞老爷爷,但是不知从哪里延续过来的称谓,大家都称他为“老干部”。 左起分别是张博士、崔队、古人类学家Russ、地质年代学家Kira和来自南宁民族文化馆的无人机驾驶员。 张博士与这些“歪果仁”专家此行的主要工作是对一个洞穴进行现场发掘和年代检测,我们就称这个组为发掘组吧。 老外在中国,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Renaud和Kira在洞穴中采集土壤样品 崔队和我这次的主要工作是发挥我们的特长,在崇左周边寻找和排查更多的洞穴,找寻更多的化石线索。(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详细读《当洞穴探险遇上古生物》这是一篇严谨叙述洞穴古生物考古的科普文章。)此次还加入了小冯,他的主要目的是跟随我们到洞穴中寻找他的研究课题——伪蝎,进行调查、拍照、采集的工作。我们组就称为探查组吧。 我们组日常工作状态 两个组每天一同从酒店出发,晚上我们收工了再一同回到酒店。晚餐在一起,然后就是各自的工作交流和整理工作日志。 黄员外 张博士多年来持续在广西开展工作,还有几个重量级人物:小六+小七+小十,我来略作介绍。 这三位来自当地的小伙子却是有着多年配合中科院进行化石发掘的工作人员(平时有自己的事干,发掘开始就会加入工作组)。小七本名黄明七,最早是随同叔叔黄成发开始帮着张博士的导师进行发掘工作,一起的还有叔叔的儿子黄明仕(小十)小六我猜应该也是他们家族成员之一,如今小六、小七和小十都是张博士在广西工作时不可缺少的成员。 照片中左一就是小七、带红色头盔的是他的叔叔黄成发,他是右数第二人小十(黄明仕)的父亲。 如今几位小伙子也都相继结婚生子,小张博士变成了张教授,小七也快成了老七,大家都成了好兄弟! 小七被大家尊称为黄员外,因为他家种了各种各样的果树:黄皮果(我觉得就是龙眼)、芒果、杨桃、百香果……又养了好多的小乌龟和一箱箱蜜蜂,做为一个吃货的我,收了工去黄员外家转一圈,连吃带拿的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黄员外还特别善长捉蛇,寻找土蜂窠(里面有好多香甜无比的天然蜂蜜,是难得的美味)。 个人觉得黄员外特别像一个香港的电影明星 捉蛇,放到不妨碍工作的地方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因为是第一天,所以两个工作组今天在一起对之前发掘过的两个洞穴做一次现场调查。天气阴,天空中时时飘下细雨,闷热潮湿,雨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原本就已经非常不好走的田间土路变得更加的泥泞,车开在上面打滑,人走在上面更是艰难。 说是路,其实哪有路!不是泥就是水,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我的登山鞋底沾上又黏又厚的泥土,迈不开步,其实大家都一样。老干部岁数大了,走起来就更难,时不时需要人来扶上一把。 广西的山和北方的山不一样,这边的山除了高大的树木以外,还结伴生长的密密的灌木,又有很多树藤缠绕其中,有时你想钻都钻不过去,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些“黏人”的树精儿缠在那脱不得身,所以当地人家家都有一样宝贝,那就是开山刀,不知道他们都是从哪里买到的,反正我们也尝试着自己买一把,跑了很多地方都说没得卖,只有从一起出工的村民家借用,从此每天的必备装备除了头灯、头盔和SRT之外,就是这把开山刀,没有它基本寸步难行。 想穿梭于崇左的密林中,没有此刀”寸步难行“ 密布的灌木中布满了带刺的植物,进山一天,防护再小心,手臂和脸上也经常划伤,而且实在太闷热了! 再排汗速干的衣服也总是湿漉漉的贴在身上。 今天一行人上山依旧是由崔队挥刀开路,其他人随后,但是大家都自觉的与崔队保持着一定距离,毕竟不想被误伤哈哈! 对于老干部,这座山难度实在太大了,于是我们把他安置在了甘蔗地旁一条小溪的边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考察完第一个洞穴回去找他,发现他一直坐在小溪边,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一个全球有名的古人类学家居然就坐在崇左村边的小溪边,其间并没有人特意去照顾他,因为这就是工作,大家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 第二个洞的路程更远,考虑到天气太热了,我们还是先送老干部回车上等了。想去这个洞,除了跨越一条溪水别无它路,现逢雨季,原本只要从最窄处一跃而过的小溪居然变成了水流湍急的小河,拦住了我们路。没有其它办法,想过去只能赤脚脱鞋淌水了。河水还是很凉,而且还很滑,淌水时还有被里面乱石刮伤脚的可能。这时崔队说这个洞他去过,上面也不难上去,他就不随我们去了。 没想到趁我们去这个洞考察的时间,崔队一个人居然用石头垫在水中,变成一座简易的石桥,这样大家回来时已经不用淌水了,而且崔队自已站在水里给大家做保护,防止踩滑。张博士得意的对我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我欣赏崔队的地方,眼里有活儿!”是呀,在户外,我们就是需要像崔队这样一个有能力又肯为大家付出的领队,非常有安全感。 涉水穿过的小河,回来时已经被崔队搭好了石桥 在张博士心里,崔队已经是他野外工作中离不开的好搭档,以至于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工作期间,我时常有被他们俩“撒狗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个玩笑,但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和信任度,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超越了情侣,这是毋庸置疑的! 合影来自“藏行记”是我们三个人在墨脱考察时24小时徒步80公里时拍的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是代表着我们的工作态度,困难并不能阻止我们,一定有办法去克服它,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故事未完待续,如果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希望能动动手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