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干货丨山野之上,我们要吃饱、也要吃好:如何合理的规划食物
之前写到「北美登山之旅 #1:华盛顿州地标 —— 雷尼尔山(上)」时,顺便把食物规划穿插到其中,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朋友向我咨询这个问题,我索性就把它单独提出来,开一篇文章分享我们的规划习惯。(看过前文的,就可以不用看了)
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年初的攀冰,遇上一个年轻气盛的男生。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一身崭新的某国产K牌服装和装备,准备往户外产业发展,总将在专业机构受过的户外培训挂在嘴边。
当时我们都住在一间不错的酒店里,每晚提供山区农家新鲜蔬菜做的晚餐(现在说起来都直流口水,什么当地的菌菇土鸡汤、农家小炒菜、剁椒兔丁儿… … ),但奇怪的是,他基本不下筷子,每日躲在房间里吸能量胶。(他太固执了,大家的好心建议没用,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大家都懒得说他)。
高原反应在3000m以上十分正常,通常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减少运动量,睡一觉也就缓解了。可惜,他当时出现头疼和没胃口后,正餐没有好好吃,身体不舒服也没有好好上床休息,一晚上他都和衣躺在榻榻米内窗台上玩手机,单层落地窗在冬天漏风又不隔热、榻榻米地板太薄透凉得很。
第二天,他感觉更难受,走到冰瀑都用了比其他人一倍的时间,只待了半天。
第三天,他没坚持走到冰瀑就返回酒店了。
第四天,听说本来的攀登行程,连去本营一半的路都没到,被护送回镇上。
在高海拔地区,任何小事都怠慢不得。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决定,可能生死攸关。每一个错误的决定,都会有比城市中更直接的后果。
头灯变暗,就得尽快换电池,视线不好容易崴脚或滑坠;太阳出来就抹好防晒霜、戴上墨镜和遮阳帽,不然会被晒伤、雪盲;及时在行进中喝水、补充食物和加减衣物,防止缺水、低体温症和体力透支;在冰川行走的转弯时,及时交换手拿冰镐,在必要时制动… …
在故事中那个酒店和冰瀑还好,接近性好、通讯畅通,实在不行有同伴和马帮可以协助送到镇医院或者更远的医疗机构。如果是只通双脚的雪山,时间和救护时间会被远远的拉长,还不加上高海拔的天气变幻、缺氧、寒冷等因素对病患本身更近一步的伤害。
大部分时候,我也在尽量克服自己的“将就”和“懒惰”,因为我知道,有的“失误”无伤大雅,掉一层皮就完事儿,有的“失误”让人后悔莫及。
这也是山野教会我们的道理,再小心都不为过,既然热爱上攀登,就不能懈怠。
山高路远,在你受伤时,文明世界离你更远(雷尼尔山顶的火山口内)
题归正传,我们讲讲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山荒野中的食物规划:
食材的选择:
在户外运动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户外运动,需要高功能性的专业饮食。
很多人觉得既然是如此需要体力的运动,就需要一些特别的功效类加工食物补充,比如每天全靠能量胶和户外方便食品续命。
但仔细想想,本身已经做着高强度活动,还要让身体去费劲消化深加工的食品,无疑是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这些高糖、高热量的精细工业制品并不容易消化、吸收、代谢和排便,也许只有心理上的安慰。关键是,吃两次就觉得恶心、没胃口。
我的原则是:在登山中尽量携带(日常生活中)身体已经适应的食物,特别是主食避免食材的单一和深加工。在挑选上面,过滤掉低热量的、大重量和体积的、易腐坏的、汤汤水水的。
奶酪、牛肉干、熏肉、香肠、贝果、麦片、坚果、真空袋装半熟肌肉/三文鱼/金枪鱼、水果软糖、可可粉、花生酱... ... 都是很好的高山食物。脱水的蔬菜、果干也是不错选择,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再加一点点能量棒,仅仅作为路途上的补给(零食,并非作为主食)。
记得遇到过一个高山指导,在当天往返的高山岩石攀登中,他最喜欢的路餐是橄榄油和柠檬腌渍的罐头金枪鱼,夹在两片面包里。
“我是Sam,我喜欢金枪鱼三明治”(Early Winter Spike的攀爬中)
食物的规划:
为保证户外的高强度活动,我们每日需的热量在3000~4000卡路里之间,饮水在3L左右。
(在欧美的食品,无论是饮料类还是固体类,按照法律规定都标注了卡路里量,能帮助估算热量和安排食物。希望国内也能借鉴一下。)
我们的做法是详细规划到每日的每一餐,符合大概所需卡路里,也兼顾味道和喜好,并将食材分袋装好。最好用一张表格把日期、吃什么、食材、(大概的)卡路里写出来,方便前期采购。如下:
早餐:
时间紧凑时的早餐为路餐,装在一个拉链密封袋中(放登山包的腰带收纳袋中,随时补充)。不着急的时候,可以用炉子煮燕麦和咖啡,好吃好喝后再出发。
出发前,在家我们用烤箱烘烤的加入蜂蜜、奇亚籽、果干和坚果的燕麦granola(制作传送门,Chenchen在荒野 知乎:扎师傅的homemade高山美食:Granola)。
所有的早餐可以分装在几个密封袋中:
午餐:
大部分的午餐都是在户外运动进行中,路餐。有主食,只是不需要花时间生火、烹饪。每个小伙伴各背一些食物,中午大家把东西凑一起,切好就能吃。
分开装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公共重量大家分担、公平公开。另一方面,如果有同伴走得慢,或者不幸大家分散,起码各自都留有一点食物,可以一边准备,一边等人,也可以避免一人丢包,全员饿肚的惨剧发生。
北美的雷尼尔雪山攀登我们主要以奶酪、香肠和面包为主,加入各种在快餐店拿的小包酱料。
晚餐:
每天的重头戏,我们同样的也是规划好每天吃什么,把食材放入密封袋中。3天3袋,5天5袋。多带一到两天,作为突发事件的预备补给。
在出发前,Ian和Sonia用烤箱脱水了一批蔬菜(荷兰豆、西兰花、西红柿、绿豆、甜椒等等)。
做法:把切片的蔬菜摊平摆放在托盘中,用烤箱的最低温度烘烤食材8小时左右。偶尔检查一下,不同的蔬菜保水量不同,时间有所不同。
今年夏天的攀登,我们从国内带了超市卖的脱水的菇类和木耳(煮香菇的汤,别说多鲜了)和什么袋装咖喱酱、冬阴功汤底等。加上在地超市采购的真空小袋肉块、意大利面或半熟大米,一顿晚餐就完成了。另外,在日本买的patagonia户外食物包也派上了用场,搭配使用很好吃哦:
零食:
各种坚果、牛肉干、糖果、巧克力、果干,甚至M&M豆,在行进中的细小间隙都可以拿出来吃,比如等队友穿脱衣时、喝水时、穿装备时等。也可以在冲顶当天作为时间紧张时的路餐。
我们会在出发前,每个人一大袋,每天从中取一些转到小袋中。小袋更容易放入登山包的腰带仓,随时取出来吃。
在野外,常有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指甲分层、断裂,皮肤缺少即使的清洗和养护又暴露在恶劣气候中,粗糙、脱皮。带一些水溶性的维生素粉末或颗粒补充剂预备着,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也让饮水有一点点水果味道(如果饮水在水袋中过夜后开始有一些味道,一般彻底的清洗后就没问题)。
凡士林对付高寒地区的皮肤、粘膜干燥,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带一瓶绝对没错。除了润滑脚跟,避免磨出水泡外。鼻腔干燥时,用小指头沾一点涂在鼻腔里,就不会有毛细血管脆弱破裂和鼻屎干硬的问题了(虽然扣出一大坨,还是很爽的)。
封面照片,拍摄者Ian,从左到右:扎师傅、我、Sonia(雷尼尔山 Mt.Rainier Camp Muir的晚饭);猫咪表情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Next,你可能会感兴趣:
我们的装备 ∣ 移动之家 MSR Hubba Hubba NX 双人帐篷
愿你的热爱,有处安放。
以上。
[Chenchen在荒野]的文章皆为个人原创,请勿在未经作者本人允许情况下私自转载和发表